译文注释
译文
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分明莽莽苍苍。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汇入松涛声悲壮。
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见世间多少事务,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注释
词作于金亡后二年(1236),时作者与友人游泰山。太山,即泰山。
井蛙:作者谦称。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醯鸡:醋瓮中一种小虫(即蠛蠓)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为词人谦称。
创作背景
公元1233年蒙古军占领金首都汴京,元好问被羁管于聊城。蒙古太宗八年(1236),他获得自由,暂居冠氏。这年三月,一位友人将赴泰安,约他同行。在三十天的旅行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散文《东游略记》、《游泰山》诗和这首《清平乐》词。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