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
(宋代)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人物生平
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31年),颐8岁(虚岁九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明万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周敦颐的诗文
-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
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释老非。
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
-
按部广东经数郡,若言岚瘴更无春。
度山烟锁埋清昼,为国天终护吉人。
万里诏音频降下,一方恩惠尽均匀。
丈夫才略逢时展,仓廪皆无亟富民。
-
云树岩泉景尽奇,登临深恨访寻迟。
长楼未得于何记,犹有君能雅和诗。
-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
剑立溪峰信险深,吾皇大道正天心。
百年外户都无闭,空有关名点贡琛。
-
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
-
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顾相钦。
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田间有流水,清泚出山心。
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沈。潺湲来数里,到此始澄深。
有龙不可测,岸木寒森森。书堂构其上,隐几看云岑。
倚梧或攲枕,风月盈中襟。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
数十黄卷轴,圣贤谈无音。窗前即畴囿,囿外桑麻林。
芋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饱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
吾乐盖易足,名濂朝暮箴。元子与周子,相邀风月寻。
-
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
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
-
一日复一日,一杯复一杯。青山无限好,俗客不曾来。
往事已如此,朱颜安在哉。寄语地上客,历乱竟谁催。
周敦颐的名句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的诗集:出自《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