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出自唐代杜甫的《秋雨叹三首》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译文注释

译文

由于连绵的秋雨,作物植物都烂掉了,可是房屋台阶下的决明子却生长的很好,颜色鲜艳。

决明生长良好,还开了很多的花。

可是毕竟是秋天已到,天气渐凉,秋风瑟瑟,纵然决明现在比其他植物长的好,也无法抵挡秋天的寒冷,日后还是会凋零,无法独立。

屋里的书生枉自忧愁,因为决明的日渐凋谢而心生烦恼(可能真的生出几根白发)。秋风吹,带来几缕阶下决明的花香,书生闻着那慢慢变淡的花香,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落下了泪水。

注释

百草烂死,而决明独鲜,故喜之。决明,夏初生苗,七月开黄花。可作药材,功能明目,故叫决明。

汝,指决明。后时,谓日后岁暮天寒。

因恐其难久,故特觉可惜。堂上书生即杜甫。杜甫身世,与决明有类似之处,故不禁为之伤心掉泪。

阑风长雨:一作“阑风伏雨”,一作“东风细雨”。四海:一作“万里”。赵次公说:“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吴见思说:“风日阑风,雨日伏雨,盖下时飘洒,常贝其分纷也。又四海八荒,同云一色,则无处不雨,无日不雨矣。”

因久雨,故百川皆盈,致牛马难辨,泾渭莫分。《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

禾头:一作“木头”。田妇:一作“田父”。《朝野佥载》:“俚谚曰: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是说芽蘖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将烂。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八月,上(唐玄宗)忧雨伤稼,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灾情,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灾情严重,而无人敢言,故杜甫有“无消息”之叹。

换衾裯:一作“抱衾裯”。

上句,长安布衣,亦杜甫自谓。谁比数,是说人们瞧不起,不肯关心我的死活。司马迁《报任安书》:“刑馀之人,无所比数。”下句说自己也不望救于人,所以从里面把门锁了。衡门,以横木作门,贫者之居。环堵,只有四堵墙。

此句形容稚子无知的光景,大人正以风雨为忧,小孩则反以风雨为乐。

此句有自比意,浦起龙说:“句中有泪。”

未曾:一作“未省”。宋玉《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后土,大地。一作“厚土”。

创作背景

《秋雨叹》组诗共三首,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杜甫写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名句

热门诗人

纳兰性德 郑燮 白朴 马致远 王安石 黄庭坚 苏轼 杨万里 刘克庄 陆游 欧阳修 朱熹 陈著 辛弃疾 张孝祥 秦观 吴潜 刘辰翁 范仲淹 晏殊 吴文英 晏几道 朱敦儒 柳永 周邦彦 程垓 贺铸 李清照 周敦颐 文天祥 岳飞 李煜 陆龟蒙 韦应物 李商隐 元稹 刘禹锡 齐己 李白 白居易 杜甫 张籍 姚合 许浑 杜牧 皎然 刘长卿 贯休 贾岛 温庭筠 孟郊 王维 韩愈 王建 钱起 岑参 罗隐 郑谷 杜荀鹤 方干 孟浩然 戴叔伦 权德舆 韩偓 皮日休 张祜 韦庄 皇甫冉 张乔 张说 吴融 卢纶 李峤 王昌龄 顾况 宋之问 高适 司空图 李端 赵嘏 柳宗元 张九龄 李贺 韩翃 马戴 王勃 贺知章 郦道元 陶渊明 屈原 左丘明 司马迁 曹操 曹植 诸葛亮 卓文君

诗词类型

抒情 写景 写人 山水 咏物 婉约 春天 送别 秋天 离别 爱情 思乡 爱国 怀古 哲理 节日 友情 边塞 闺怨 战争 梅花 豪放 田园 月亮 夏天 励志 冬天 重阳 悼亡 中秋 七夕 荷花 元宵节 寒食节 地名 清明节 春节 菊花 端午节 黄河 惜时 读书 儿童 民谣 忧民 长江 母亲 老师 写风 写山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3 城市造句词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29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